次日,漢堡當地媒體以《睡醒的圣保利,誰能阻擋!》為題,詳細報道了比賽,文中毫不吝嗇對騰躍的夸贊。
他們認為,圣保利的成功,或者說,目前來說是的......功勞是歸于騰躍的。
騰躍在辦公室走馬觀花的看著報紙,接到一通跨洋電話,然后思緒飄得很遠。
小俱樂部在德國足壇要成功,很難。但又是這眾多的小球隊撐起了德國足球。
德國聯賽有一個被大家熟悉的50+1的政策。
甲級、乙級球隊俱樂部本身不能持有超過51%的股份。
德甲的財政制度非常嚴苛,各個俱樂部必須保證收支相對平衡來避免破產的風險,還會管制負債等行為,就是你不能拿俱樂部,當自己資產去金融市場上借貸、抵債、轉移等行為,這是嚴厲禁止的。
德國的模式被稱為“萊茵蘭資本主義“,這種資本主義模式,和以美國為代表的“盎格魯薩克斯資本主義”相對應,這個前者更注重公平,而后者更注重效率。
所謂的“萊茵蘭”模式,在德國足球身上留下了兩個鮮明的印記:一是轉播收入的分配,二是俱樂部的所有權,尤其是對外資收購的態度。
政策讓資本的進入變得很難,或者說,不愿意投資。
德國聯賽,球隊收入的分配是歐洲各大聯賽里面最平均的,而且是德甲和德乙兩大聯賽綁在一起算的。
整個德甲德乙的電視報道權一起捆綁銷售,賣掉之后收入的79%分配給德甲俱樂部,21%分配給德乙的俱樂部。
分配完之后,德甲各支俱樂部再根據戰績進行加權排名來決定分成。
也就是說你在聯賽中排名越高,分成就越多。
跟其他聯賽相比,德甲各個隊的差別很小,比方說拜仁慕尼黑從轉播權的收益,僅僅比德甲最后一名高一倍。
而在西甲,皇馬、巴薩的轉播收益是墊底的球隊10倍以上,所以這就導致了西甲貧富差距很大,皇馬、巴薩能夠獨大的原因。
均貧富的分配方式,符合德國人的價值觀,保證了中小型球會的收入,減輕了他們的生存壓力。
只是不能保證強有力的引援,俱樂部就不得不大力發展青訓了,提拔年輕又便宜的球員。
就是這種電視轉播權的收入的分配方式,經常會讓拜仁慕尼黑這樣的超級豪門發出抱怨。
說德國這個電視轉播權的分配模式,使得他們根本付不起大錢去買C羅、梅西這樣的超級巨星。
所以他們能在歐戰賽場上能夠對抗皇馬、巴薩,對抗曼聯、利物浦已經很不容易了。因為其他俱樂部收入可要高很多。
連超級豪門都要抱怨,更何況小俱樂部了,拉不開差距,是很多俱樂部安心現狀的原罪。
騰躍在深入德國足球其中,有很深的感觸。
深感德國足球的強大,也哀其華國足球的落后。
大力發展青訓,培養年輕球員,使德國足球人才源源不斷,是他們最成功的經驗。
在上個世紀,德國其實也有過限制外援的政策。
但是隨著德國痛定思痛的足球改革,現在聯賽中對外援的限制也比較少了。
關于這一點在騰躍看來是和德國人的高傲有一定關系。
德國人不相信他們高貴的日耳曼民族,會被其他國家球員打敗;自己的球員,會被其他國家的球員代替。
想要踢得上球全靠自己培養,全靠實力說話。
因此到了現在,德國聯賽的外援也越來越多。
畢竟德國也是歐盟的主力國家,所以他們也要遵守歐盟的制度。
就是現在只要持有歐盟簽證、歐盟護照、在歐盟國家里打工,那么勞動就業的機會就是平等的。
德國足球發展到今天,尤其在這種狀態下還能保持強大的一個原因。
他們不像西班牙國家隊那樣主要組成是來自巴薩、皇馬、馬競幾個豪門俱樂部。
德國的球員來自更多的俱樂部,常常囊括德甲、德乙多支俱樂部。
他們的青年隊也經常在國際比賽上奪魁,前幾年剛剛奪冠的u21德國青年隊,更是囊括了德甲、德乙16支俱樂部的優秀球員。
16支球隊貢獻了一支u21,一支國家青年隊,也就是說德國足球,已經建成了一個非常穩定、非常堅實的金字塔結構。
塔尖是拜仁慕尼黑、多特蒙德這樣的大牌球隊,塔基則是德甲德乙眾多中小球會,而那些地區聯賽的小球會也不斷向上輸送著人才,構成了德國足球的中堅力量。
因為公平政策以及模式發展的那些原因,才能讓那些中小球會能夠很好的發展。能夠有收入、有實力、有耐心、有資源去搞好自己的青訓,搞好自己的梯隊建設。
正因為如此,在德國成長的球員哪怕他不是德國籍,哪怕是在德國定居的外國球員,成材率也都很高,也都源源不斷,輸送給了德國各個層級的職業隊。
只是小球會要更進一步,變身豪門,就很難了,沒有資本的進入,始終是個繞不過去的坎。
由于小球會眾多,所以德國足球一直保持低票價和高上座率,讓各個收入階層的人都可以買得起一張門票去現場看球。
不說德甲,就連德乙聯賽幾乎都場場爆滿,騰躍最直觀的感受,自己執教的圣保利,主場幾乎是座無虛席。
而且一到周末德國的電視頻道上全是德甲德乙各個場次的比賽轉播,有的是多場并發,也有分時段不同播放的,從下午開始一直踢到晚上。
像門興格拉德巴赫、斯圖加特等這種中游球隊,主場平均下來一場5萬名觀眾到現場看球,票房收入一直很有保證。
多特蒙德在前些年處于財務困境的時候,也仍然維持著低票價。這跟其它國家的聯賽就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德國的俱樂部更注重本隊球迷的感受,把球迷當作球隊建設的一部分。
這就是為什么德甲的電視轉播收益低、版權也沒有英超賣得貴、球迷的直接票房貢獻也比不上英超,但是德甲比賽日的賺錢能力還能排到歐洲第二。
騰躍思緒飄回,他的啟蒙教練就要帶隊來德國,整支隊伍下沉到德國的青年聯賽。
這種模式或許是對的,只要能堅持下去,不怕沒有人才出來。
德國的青訓培養不分國籍,這種全球來料,德國加工的足球生產體系模式,使得德國足球血統不像以前那么純正。
但是它的包容性、多樣性、多元化也使德國足球跟上了時代的進步。
在戰術能力上、風格上有了更多的可行性,也就造成了現在德國足球的繁榮景象。
這也是華國足球值得學習的未來。